3D列印技術」是一項很新的科技,目前學者研究發現如果把病人的幹細胞當成「生物墨水」,就可以利用「器官列印」(3D organ printing)技術做出立體的組織和器官。

 119-3  

近年科學家發現人類胚胎幹細胞能無限複製有分化形成各種人體細胞的能力,具有製造器官的潛力,被視為替換修補損傷器官的重要來源,也是治療如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希望。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幹細胞分化後,會不會形成器官該有的形狀與結構?

 

3D列印技術可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的3D列印技術就是「以印表機列印出物體真實立體結構的技術」,簡單地說,電腦軟體先透過模擬,將物體虛擬橫切成許多片,3D印表機再將這些橫截面一層層堆起來,印出立體實體結構。

 

而「器官列印」是指,利用病人的幹細胞及其分化而成各式各樣的組織細胞來製造「生物墨水」(作用同於普通印表機的墨水),在列印時,將這些「墨水」噴在可被生物降解的材料(作用同於普通印表機的紙)上,並利用水膠或黏著劑使細胞附著在特定位置,再將許多張平面材料堆疊起來,待這些平面材料分解後,所留下的細胞就能形成具有立體結構的器官。

 

由於生物墨水可以從病人自己的幹細胞製作,理論上不會發生排斥。科學家預期10年內可列印出皮膚等結構較簡單的組織器官,在未來20~30年內可能可以列印出肝臟、心臟或腎臟等結構較複雜的器官。

 

科學家曾測試3D列印其他種類細胞,但人類胚胎幹細胞因太脆弱,一直無法用於3D列印。

 stem-cell  

最近英國愛丁堡科學家以3D列印技術,首度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列印出3D物體,這項突破性技術日後經過微調,可讓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建造3D人類器官和組織結構,用於藥物測試,免去使用捐贈器官或動物試驗的需要,也為製造移植用器官鋪路。

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與英國幹細胞技術公司Roslin Cellab合作的這項研究,仰賴具有可調式「微型閥」(microvalve)的列印機,藉由控制微型閥的開闔時間、氣壓和噴嘴大小,精準控制噴出細胞量,印表機把活細胞噴在培養皿上,層層堆疊成一顆顆大小不到1公釐的球體。

這份研究報告5日在「生物建構」(Biofabrication)期刊發表,報告共同作者、赫瑞瓦特大學的博士(Will Wenmiao Shu)說,「就我們所知,這是首次列印人類胚胎幹細胞」。他說,這種以微型閥為基礎的列印方式,溫和地足以維持幹細胞的高存活率,也夠精確能產生大小一致的球體,「最重要的是,列印出的人類胚胎幹細胞仍保有其多能性,即分化成其他種類細胞的能力。」

理論上,這項技術能列印出任何形狀物體,但目前還無法重建需要血管網的人類器官。博士解釋,「列印出一整個器官的挑戰在於,要有血管結構在其中以供給血液,使其長期存活。」

他的研究團隊短期目標是要在12年內用胚胎幹細胞印出3D肝臟組織,用於實驗室藥物測試,「希望這樣能免去用動物試驗」目前醫療科技從動物身上培養人類器官雖然容易,但也容易被人體排斥。

長期目標是用病患自己的細胞製造出可用的3D器官用於移植,這樣就不需要器官捐贈,也沒有移植後的排斥問題。

arrow
arrow

    acdesign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